男性不孕症的客戶通常透過精液檢查,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當分析精液時,發現精液中沒有「蟲蟲」的蹤影時,他們是否覺得離生兒育女很遙遠?看著別人全家福的溫馨畫面感到悵然?

栗子  

無精症的病人,探究其無精的原因分為:

阻塞性無精症:

阻塞性無精症的病人有正常的造精功能,只是精蟲從睪丸到體外的通路受阻,可能先天無輸精管或是後天輸精管受損,所以精液中不見「蟲」跡,通常這些病人可以透過副睪取精(MESA),有很高的取精成功率。動一次刀,進行一次試管嬰兒外,多餘的精蟲再冷凍保存,日後隨時可再解凍使用。

非阻塞性無精症:

非阻塞性無精症的病人,不能製造精蟲或是造精功能差,可能原因有染色體異常、癌症化療、精索靜脈曲張、或是腦下垂體機能異常,但大部分非阻塞性無精症的病人找不到無精的原因,透過抽血評估荷爾蒙和評估睪丸萎縮的程度,來判斷是否仍有造精功能。若仍有造精功能,可透過副睪取精(MESA)甚至睪丸取精(TESE)一試,看是否可以取精成功。若是無造精功能的非阻塞性無精症,若想要一個寶貝,就只能循精子銀行一途了。

一般認為阻塞性無精症病人的手術預後較好,目前人工生殖技術進步,透過胚胎師的巧手,用取來不易的精蟲進行顯微注射(ICSI)的方式來提升受精率,進而提升臨床懷孕率,而對於非阻塞性無精症的病人透過手術取得精蟲後,搭配顯微注射(ICSI)的方式受孕,後續臨床的結果是否和阻塞性無精症的病人一樣好呢?

今年台灣生殖醫學年會,高雄長庚發表了一篇相關的研究,探討兩種病人在睪丸取精(TESE)後再以顯微注射(ICSI)受精的臨床結果比較,並追蹤產後孩童的發展的狀況。

在比較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154個試管週期,其中阻塞性無精症有67個週期;非阻塞性無精症有87個週期。兩群組間,療程中病人年紀、取卵數、受精率、受精卵等級、植入好胚胎數等數據皆差異不大。兩群組也有相近的臨床懷孕率、著床率、流產率及活產率。而大家最重視的活產率如下,兩組的活產率結果相近:

群組阻塞性無精症非阻塞性無精症
活產率 46.3% 37.9%

追蹤出生嬰兒的後續發展,大致都十分健康,沒有先天上的缺陷或是發展遲緩。這回溯性的分析讓我們對生殖醫學感到十分安心,相信日益進步的生殖技術能夠給予更多難孕夫妻實質幫助,陪伴求子的父母創造一個有孩子的家。

arrow
arrow

    Stork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